别让“僵尸肉”真假 之争偏离靶心
微声音
用“微信时代”破解“排队缴费”
非常道
“人流分期付款” 是好事还是坏事?
下一篇4 2015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别让“僵尸肉”真假 之争偏离靶心

□陈广江
 

一场有关“僵尸肉”真假的舆论风暴继续发酵。9日晚,“食品安全资深记者”洪广玉发文质疑“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12日,新华社记者李丹发文回应称,稿件真实、客观、专业,并怀疑质疑者的职业操守。12日当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发布“通告”称,今年曾查获四五年前所产的走私冻肉。(综合7月12日媒体报道)

剧情反转再反转,把消费者转晕了。“僵尸肉”报道到底是真是假?谁来为这次争论画上句号?……这一系列疑问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答案。事关食品安全,牵一发动全身,“僵尸肉”真假之争不能没完没了,更不能偏离“靶心”。

新华社记者这篇《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是否为假新闻,或者有没有失实的成分,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该报道提及了“70后”猪蹄、“80后”鸡翅,震惊全国。洪广玉通过调查,认为该报道是无中生有、演绎嫁接的假新闻。而新华社记者则抛出“相关部门两次确认初稿中的核心事实”以及“应受访对象要求没点出具体人名”的说法。

客观地讲,质疑双方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存在漏洞,谁也没有拿出充分的证据说服大众。耐人寻味的是,两个记者掐上了,但各自的东家却沉默不语。特别是,“僵尸肉”报道是以通稿形式发出的,岂能让当事记者一个人“冲锋陷阵”?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事件中,相关方面的沉默令人费解。从6月底到7月初,“僵尸肉”报道引发全国关注,而消息的来源方——长沙海关和南宁警方同时失声,即使在洪广玉发文质疑后仍旧没有正面回应,令人遗憾。权威部门的权威声音缺失或来迟,只能加剧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情绪,让舆论风暴进一步发酵。

好在7月12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等部门以“通告”的形式发声了。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通告没有对“僵尸肉”真假之争进行正面回应。该通告除了传递“查获四五年前所产走私冻肉”信息外,主要是重申打击走私冻肉的态度和决心。“王顾左右而言他”,为何?

在“僵尸肉”真假之争上,我们亟需权威声音的直接回应和正面回应。

“僵尸肉”真假之争,争的是事实真相,忧的是食品安全。“僵尸肉”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肉龄”,而在于安全,在酷暑中即使一块鲜肉也会在短期内变质,那么“冻肉走私”中食品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