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华服穿衣 深藏江淮的特色符号
2015年7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传统的华服穿衣 深藏江淮的特色符号

徽剧服饰
南陵铁拐宋墓丝织衣物薄如蝉翼
已经在安徽消失的服饰,却在屯堡保留下来
 

文物篇 考古人说南陵铁拐宋墓的丝织物让人叫绝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中,安徽南陵铁拐宋墓榜上有名,虽然没有最终入选,但其墓葬里的衣物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当时墓葬出土的200多件珍贵文物中,最让人叫绝的当数墓葬中出土的众多丝织物,因为这些丝织物,不仅是我国宋代墓葬中出土最多的,而且一些衣物虽然在地下历经千年,但因墓葬密封严密,保存完好。

除了墓主身上所穿的几层衣物外,在棺内发现四个包裹。包裹内都有衣物、鞋子、针线等。里面的衣物,一年四季都有。其中还有一件薄如蝉翼的双层丝质上衣。

在两块墓志铭的详细描述里得知,原来这是徐绩母亲的墓葬和徐绩父亲、祖母的合葬墓。徐绩是宋代官员,一家原本在徽州,后沿青弋江而下。元祐二年,任广德军地方长官,徐绩将元祐元年死去的父亲徐用和治平二年去世的奶奶程氏一起埋葬。

地方篇 徽州人说穿着要在简约中透出高雅

晋末、宋末、唐末的战乱,导致中原大族举家迁徙至皖南,将中原的服饰文化带入皖南地区,与当地的山越文化融合,形成具有徽州地区特色的服饰文化。

所以徽州人民服饰不像北方那么繁复的刺绣堆砌,而是清秀肃穆,在简约中透出高雅,在实用中显示装饰。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 也是徽文化逐渐形成时期。徽商将所得利润的很大一部分用于修建住宅、祠堂 和用于文化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氛围 下形成的近代皖南服饰与官服有几分相似。

徽州地区官宦家庭, 男子身着大襟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 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女子穿比甲、宽袖衫和 襦裙,足着小脚鞋。 乾隆嘉庆以后,服装形态渐渐发生变化。

徽州富家女子主要穿立领、右衽大襟的中长褂和襦裙,衣服较宽松且袖口大,做工精细;而山区劳动妇女 着右衽大袍衫和大裆裤。富裕人家穿绫、罗、绸、缎、丝等,冬 季羊皮、狐皮等;贫穷人家穿棉。传统裙装以黑色为主 , 此外还有粉红 色、青色、蓝色等。 农家女子系一种叫 “锅 裙”的围裙,上有绳子套于颈后,上至 胸前,下至膝,有前无后,劳动时经常 穿着。

徽州当地刺绣图案色彩大多表现温柔 含蓄,这与北方浓艳的服装色彩形成强 烈对比。植物、动物、生活器物等都成为服饰图案运用的元素。 如吉祥图案 “福 寿三多”,是以佛手柑、石榴、桃三者 组合而成,表达出一个家庭对多子、多 福、 多寿美好幸福生活的寄望。 “瓜 图案 瓞绵绵”也表达多子多福之意。大小瓜 沿藤蔓缠绕, 绵绵不断, 喻为子孙昌盛、 事业兴旺。

戏曲篇 徽剧说行头不下100种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乾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古时徽班对行头服饰十分讲究,分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把子箱、杂物箱;每次出行,动辄十几个、几十个箱子,浩浩荡荡运到演出地点。常用的蟒袍、开氅、官衣、褶子、靠甲、龙套、女帔、时衣、宫装、女裙、箭衣、斗篷等等不下100多种。

民俗篇 农家人说出门做客穿“洋布”

民国初期,清代某些服饰仍传承下来。安徽地区富裕之家的男性礼服,多穿丝绸长袍,或穿毛料夹袍,外罩黑色花缎马褂,以后马褂改为黑缎背心套穿。

炎夏着白色纺绸或漂白细麻纱长衫,或着黑色香云纱衣裤;冬天穿棉袍或皮袍,穿衩裤,吊在裤带上,裤脚用宽带扎紧。里着白短褂,褂袖稍长,可反扎袖口。春秋季加夹袄。这大都是交际场所的礼服。

常服一般是布质长袍或长袄,不穿马褂或背心。

皖北劳动人民穿长袍一般不扣钮扣,只勒上一根腰带,掩怀后紧勒腰带,干活时,即将前后襟提起来扎在腰带上,劳动时很方便。皖中、皖南男青年一般都穿对襟短褂,一把掳白布腰长裤,以白布带或麻绳束腰。冬、春季套穿对襟棉袄,并套深色罩衣;秋季套穿对襟夹袄;夏季穿白色对襟衫或汗褡。

农家衣服多为家织布,用乌桕树叶煮染成黑色,或用槐花煮染为黄色,也有送染店染成靛青色。家境较好的,缝制一二件细布衣服,如白竹布、安安蓝之类所谓“洋布”,是礼服,作为出门做客或办喜事才穿的。

贫苦人则到夏天上身打赤膊,披上五尺长的单幅披巾,既遮阳光又擦汗水。皖北、皖西部分贫苦农民,冬季衣不沾棉,有的披上破烂的百衲衣,甚至披着破麻包烤柴火过冬。

遗留篇 屯堡人说安徽的服饰在我们这完好保存

今天的贵州,仍然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这里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时至今日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其服饰源于元末明初,所以具有西北民族右满襟特点。

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过去了, 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

屯堡地区妇女的服装非常特别,多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据当地的老人讲,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婚否的区别在于:未婚少女梳长独辫;已婚者则除了挽髻外,尚须剃额修眉。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屯堡却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魁力。

屯堡的妇女是不缠足的,据说是因为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自幼习武且不缠足。她嫁给朱元璋以后,南征北战,还率将校家属缝衣做鞋。屯堡妇女说到自己为何不缠足时总会说:“我们皇帝娘娘不裹脚,我们也不裹脚。”

虽然不裹脚,但是屯堡的妇女都有一双非常别致的绣花鞋,这种鞋只有屯堡的人才会做。鞋底是布底,鞋面上有尖头略向上翘起,呈倒勾状,鞋帮大多以蓝色、青色、绿色为底色,上面绣着色彩斑斓的花鸟鱼虫;有两层白布连接鞋帮的沿口,一直到小腿肚,从脚踝以上打绑腿。屯堡的女人不论去哪儿,就连在田中劳作都会穿着这样的鞋。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