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者抱怨需多些自信与求证
“春节自救指南”不是亲情解药
正视“暂停霾预警”背后的民意焦虑
非常道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正视“暂停霾预警”背后的民意焦虑

▋宋鹏伟
 

1月17日晚间,一张“关于暂停霾预报预警业务的通知”图片在微博上流传。当晚,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相关工作人员处证实了该通知的真实性。该工作人员表示,是因为之前气象局与环保部门在发布霾相关信息时经常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这次将要出台一个联合工作机制,以后霾预警该怎么发,由谁来发,会有一个会商机制。(澎湃新闻网1月18日)

毫无疑问,很多人是犯了“标题党”的错误,只看到“暂停霾预警”几个字就开始质疑,而没有关注到为什么这么去做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防治力度的增加,预警频发已成常态,然而预警级别“打架”的情况也在多地频繁发生:气象部门发布霾橙色预警,政府应急办却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其实都没错,只是不同部门依据参考的信息不同,气象部门主要针对能见度,而应急办的预警则是立足于全方位防治。普通人也许并不了解这些,事实上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因此,改进工作机制乃现实需求,确有必要。

所以说,很多人有关“政府试图掩盖坏消息”的担心,可谓找错了目标。常识告诉我们,公众对一件事情的关注度,往往与接近性与重要性相关。空气污染密切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政府治理雾霾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公众的心,加上有些地方政府确实也犯过数据造假和预警不及时、级别不够的错误,因此稍有风吹草动,高度关注甚至是被误读就很正常。

此外,还有一个现实背景不得不提。就在一个多月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草案修改二稿)》,明确规定将霾列为气象灾害。很快引发轩然大波,多位环境法专家对此举公开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是造成霾的根本内因。虽然有关人员说了,这一改变并不影响现有治理的工作格局,但之所以很多人还是担忧,就是因为集体焦虑——对现状不满,期望政府的重视程度能够更高一点,治污措施的力度能够更大一点,见效再快一点……

正视不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实际行动化解群体性焦虑,显然是对误会最好的解释。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