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谈“舒适圈”
看日出
婆婆纳的付出
离别之痛
银色地毯
下一篇4 2021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且谈“舒适圈”

■ 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27班 钱荪宁
 

舒适圈,是让自己感到安全、熟悉、舒适的圈子。圈里稳定的环境让人心安,熟悉的人、事带来舒适,是一个“习惯的地方”。

舒适圈的定义,是没有具体的界限的,不同的人对舒适圈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仅仅是贪图身体上的舒适和享受,将“舒适”理解成了“懒惰”,将“舒适圈”视作自己偷懒的园地;而有的人则是在享受精神上的安全感的同时更加发奋上进,将“舒适”看作心灵上的“放松”,将“舒适圈”当成了自己发挥能力的场所。这就如同有人认为发呆混日子很舒适,有人认为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也许在后者看来,这并不是离开舒适圈的表现,反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开拓更广远的疆土。

那么,对于舒适圈,人们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有人认为,年轻人应当走出舒适圈,而不是在安逸中颓废堕落;也有人认为,在自己感到舒适、认为安全的地方更易发挥出潜力,呆在舒适圈里未尝不可;我认为,舒适圈对每个人的作用不尽相同,不应一概而论。对于舒适圈的态度,当局者与旁观者往往大相径庭。因此,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

舒适圈是牢笼,贪求身体上的舒适会消磨掉斗志,滋长惰性。

美国诗人斯坦利·摩斯曾在他的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无处可去,没有冒险。现在我们与自己熟悉的像不熟悉的东西。”长时间的舒适伴随的或许是身体上的慵懒和思维上的怠惰。每天生活在没有压力的平淡之中,往往会消磨我们的上进心,后患无穷。也许一开始你并不安于现状想要去突破,不停去摸索远离安逸的方法。然而随之而来的痛苦,挫折甚至绝望使你渐渐放弃了这一想法,就这样一点点吞噬了你的好胜心,把你变得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最终葬身于难以察觉的危险之中。回想曾经高光无限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如今是否再难在市场上寻得他们的踪迹?他们去哪了?他们是不是在安逸中沉沦了?曾经被称作神童的仲永,不也是因为没有进行更深远的学习而最终泯然于众人了吗?“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没有不断的努力,我们拿什么同别人角逐?过度安逸把我们困在狭小的空间里,只有从安逸中逃脱,勇敢地去探索、挑战未知的世界,才能把人生的圆画得更大。

于是,我们被呼吁着离开舒适圈,去追求卓越与创新。然而,呆在舒适圈,就意味着是不思进取吗?

舒适圈是归宿。田园诗人陶渊明,几度归隐,田园小居就是他的舒适圈;谪仙李白纵酒放歌,山水就是他的舒适圈;或许你会说他们不务正业,在政治上没有一番作为,但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舒适圈,让他们在文学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现实生活中,舒适是一种奢侈品,我们常常为了满足自己或者他人的需要,做着自己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违背初心,盲目地改变自己,我们总是太紧张、太焦虑了。然而,从本质上说,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让自己舒适,也只有让自己舒适的事情才能激发起我们的热情,才有可能有所收获。庄子钓于濮水,只愿做一只曳尾涂中的乌龟;摄影爱好者跋山涉水,只为采拍喜欢的风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一种喜欢的人生,待在让自己舒适的圈子里面也未尝不可。因此,这种舒适并非不思进取,而是精神上的契合和满足,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是否要走出舒适圈?答案因人而异。不走出身体上舒适圈,就难以有所成就;而停留在精神上的舒适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舒适圈”也仅仅是一个定义,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着,认真工作着,追求上进着,是否停留在所谓的舒适圈,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