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逐绿前行 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2022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宿州:逐绿前行 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黄忠飞 徐越蔷 禹志强
 

推动绿色发展,守好绿水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生态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含量”和生态产品要素“增量”的明显提升,助力宿州跨越式崛起。

创新模式,提升蓝天白云“好气质”

“抬头就是蓝天,你看美不美?”日前,家住宿州市埇桥区的张女士把拍摄的身边风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引来不少朋友点赞。在她看来,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随时随地都能拍“大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蓝天越来越多了,特别是近年来更明显。”

蓝天白云充分见证了宿州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市有序有力解决结构性污染,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开展大气污染“一市一策”精细化管控,纵深推进“五控”措施落实,全力打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污染减排、清洁降尘”等14个标志性战役,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张网格”全域覆盖。推动环境监督关口前移,全域开展涉气生态环境问题排查与监督工作;强化主城区大气治理监管体系建设,将街道划分为三级网格,实现了“责任到人、格格相通、片片互连”;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相关部门加强内部督办,形成工作合力。

“一体调度”全城推进。宿州市大气办加强指挥调度和监督考核,区政府及市直各园区会同大气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切实履行监管主体责任,城管、住建、交警、生态环境等部门抽调执法骨干组成的5个巡查组,开展专项督查和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调度处置,现场督促整改。

“一套系统”全源管控。目前,市区已建成181套高清瞭望系统,195个空气质量微站点,已基本覆盖宿州主城区各个街道,“天地人”一体化大气监测系统初步形成;充分发挥国家环科院专家课题攻关技术优势,配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技术保障团队,实现了实时监测、专家会商、精准溯源、分解交办、靶向治理的精准化大气治理工作模式。

“一个办法”全面奖惩。认真组织落实《宿州市主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评比办法》,设立专项经费,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全力保障主城区大气防治激励机制有序运行,全年共拨付192万元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奖代补。

2018年至2021年,宿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提升,其中2019年大气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168座城市位居第一,2020年PM2.5年度均值为46.4微克/立方米,同比2019年下降了8.1%,较2015年下降了22.5%,优良天数比例为71.6%,同比改善了10.2%。2022年截至10月31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九位。

强化治理筑牢碧波绿水“防护屏”

看得见水动、听得到水声,人在绿道走、鱼在水中游……漫步宿城,处处水清岸绿、美景如画。近年来,宿州市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目标,聚力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以前困扰居民生活的黑水河、“龙须沟”,如今河道通畅、碧水悠悠,好似一幅“水动、鱼游、景美、灯亮、绿道通”的生态秀美画卷。

治理伊始,针对主城区水体黑臭时间长、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宿州市因地制宜,一河一策,靶向攻坚。在整治过程中,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和长效保持技术路线,实施以清淤截污、生态修复、活水补给、岸线整治、绿化美化、智慧管控等一体化生态治理和管护工程,根治城市水体的“黑血管”。

结合地形特点,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采用天然以水换水、中水补水、种植水生植物、设计生态浮岛等方式,实现河道水体“透析式”治理,河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全面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走廊。

强化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雨污混流、雨污合流是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宿州把补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短板作为正本清源的重要举措,围绕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扎实推进管网建设。2018年,宿州市利用全国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契机,大力实施污水管网及泵站提升、小区和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有效控制污染源头。

强化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创新“法治护航、智慧管理、绩效管控、河长融入、群众参与”五位一体新举措,推进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出台《宿州市主城区排水管理办法》,实施黑臭水体常态化监督管理。建立智慧平台,完善在线监控八大系统,通过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数据共享,实现全河道、全流域运行监管、生产调度、水质检测、保洁维护等在线监控;出台实施《城市黑臭水体绩效考核办法》,拉升水面保洁、绿地养护、排口治理、管网淤积、水质达标等级,组织第三方不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日常运维考核评估,严格落实PPP项目绩效付费制度。将黑臭水体纳入河长监管范围,建立三级河长工作协调、信息沟通、工作联动机制,推进政府职能在监督中服务、服务中监督。群众参与,共治共享。邀请群众“走进黑臭水体现场”,畅通电话、网站、微信监督渠道。建设“城市黑臭水体科普馆”,普及黑臭水体治理常识,引导公众“不忘过去,珍惜现在”。2019年,宿州主城区12个黑臭水体全部通过省住建厅和生态环境厅的联合验收,水质四项指标合格率达100%,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

防治并重多措并举守好一方净土

全力以赴打好净土保卫战。宿州市以“五强化一推进”为主抓手,多措并举,持续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2个地块列入全国污染地块管理系统,其中22个地块符合规划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全市土壤环境安全稳定。

在强化排查整治方面,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涉重金属行业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管控,排查整治涉重金属关停企业及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从源头上管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风险。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开展建制村环境整治,突出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强化名录管理,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排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监督指导,督促落实污染土壤转运报告、异地处置跟踪监控、二次污染防治等措施。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广种养结合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排放、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此外,宿州还全面展开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开展饮用水源地和污染源“双源”核查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这为我们全面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宿州指明了方向。”宿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下一步,宿州市将全力攻坚大气污染重点领域治理、加强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压茬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科技赋能 全力提速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是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的转折性阶段,也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提升的重要时期,科技治污、精准治污为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赋能蓄力。

“十三五”以来,宿州市加快推进环保“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建设,陆续建成了“大气治理110指挥系统”、地表水监测预警系统、黑烟抓拍系统等十多个特色信息化系统。在这些自建特色信息化系统中,地表水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成投运,为主河流断面监管安上了“千里眼”,为宿州市探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宿州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中国铁塔宿州分公司铁塔资源和技术优势,利用河流沿线铁塔基站点位、数据专线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处理及时等优势,实现对13处主要河流考核断面周边 5 公里的全域可视化高清视频监控。项目实施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河流断面周边动态,快速发现水污染风险、及时调度现场处置,高效助力水环境生态保护;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可以远程巡查河道,有效解决了传统监管方式存在的人力耗费大、巡查周期长、行政成本高的问题。

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一套集地表水动态监控、溯源分析、研判决策功能为一体的水环境综合信息化监控系统,全面提升了宿州流域水环境的管理能力,为水环境综合评价、入河排污口精细化管理、生态补偿工作、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水质管理措施等的制定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助力打赢碧水保卫战功效初步显现。

健全机制 持续解决生态环境热点问题

近年来,宿州市紧盯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其“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以及省第三环保督察组交办问题,修订完善《宿州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考核办法》《宿州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奖惩工作办理办法》,建立健全“发现和交办、调度和推进、包保和指导、验收和销号、核查和考核”等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正在有序整改推进中。

下一步,宿州市依托现已启动的2022年整改“百日攻坚”行动,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抓实抓细各项措施,督导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常态化排查、上报、整治问题,加快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力争做到应销尽销。市环委办将适时开展督查督办,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将进行通报、约谈;对未如期完成销号、未定期排查报送问题、在年度考核中造成失分的,将严格按照《宿州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考核实施办法(修订)》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抢抓机遇 加快推进“生态颜值”向“生态价值”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以重大项目区域示范带动为手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活方式低碳化,走出一条既保护青山绿水,又实现富民强市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修复一体化方面,扎实推进全市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400个生态项目主体工程。划定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重要河流和湿地、重点公益林、部分山区、水源保护地等纳入红线保护范围,利用“数据库”和“一张图”,精准实施各生态要素修复和治理保护工作,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修复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效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市完成人工成片造林26.73万亩,建成1个(宿州)国家级森林城市、1个(泗县)省级森林城市、21个省级森林城镇、128个省级森林村庄、3个国家森林乡村,生态功能完善的平原绿化格局已初步构建。为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宿州市对沱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约8000亩土地进行流转,实施退耕还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大美宿州,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新征程上,全市上下向着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宿州画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